作者:蔡石夫
当 关=======中国要塞探秘
古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军事要塞的作用可见一斑。中华历史上下几千年,让要塞有许多历史可说,也让要塞拥有了种种传奇与神秘。那么,要塞的得名,有什么样的来历?那凭险而设的要塞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攻防战?到底有多少战争围绕着要塞展开?千古名将与中华要塞如何相映成辉?历代帝王与中华要塞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历史与传奇,究竟有多少不同?家与国围绕着要塞上演了多少悲欢离合?许多人渴望了解这些,但浩如烟海的史书大多局限于一个时代,而且只为人立传,要塞专门的史书没有刊行于世。人们想了解要塞而不可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现在,号称共有200余座的中华要塞已所剩无几。侥幸存在的要塞,有的正在被无知者用各种方式破坏,有的则在人们的忽视中慢慢风化、垮塌。如果我们任由这样的状况继续下去,必将给后人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
由于种种原因,笔者无法将所有的要塞介绍给读者,只能选取部分著名要塞,竭力将其所经历过的历史事件与传奇经历进行筛选,呈献给每一位关爱要塞的读者。虽然有不能一一到来的遗憾,但选取的这18座要塞,力求东西南北中面面俱到,特点各异,经历丰富,处境不同,足以成为众多中华要塞的代表。相信读者将从中领略它们独有的风姿,对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了解要塞,传承历史,是华夏传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爱护要塞,爱护家园,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义务。
废话不多说了,鸣锣开场
第一章 古今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长城远岫分高下,明月寒潮共往还。
贡人梯航通异域,天开图画落尘寰。
老臣巡历瞻形胜,追想高皇创业艰。
这首《山海关》是明朝弘治初年一位闵姓顺天巡抚所作,虽有颂上之辞,但仍将“枕山襟海”的山海关写得威风凛凛,豪气冲天。
然而,到达山海关的人会发现,这首诗仍未道出山海关傲视寰宇、力压群雄的恢宏气势。
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以东约5公里处,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重要关隘。它南望渤海,北临燕山,登关远望,不禁使人有天开海岳、雄襟万里之豪情。
这座原名榆关的军事要塞,一直是中华200余座雄关之魂,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象征!
名不虚传的山海关
提及中华关隘,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山海关。
山海关的城楼上悬挂着明朝进士肖显所书的“天下第一关”巨幅匾额——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即由此而来。
不过,山海关的威名并非仅来自于区区一块匾额。“天下第一关”绝非浪得虚名,这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可看出。
山海关属古代滨海走廊要塞,商朝时属孤竹国,周朝时属燕国,秦汉时属辽西郡。隋朝开皇三年(583),正式在此处建关,名为榆关,又称临榆关。唐朝时,榆关属榆县,至辽代,特在此设迁民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重新在此建关设卫,始名山海关。
山海关位处辽西走廊,依恃周围的防御工事,控扼着从东北进入华北的狭长通道的咽喉。平时,这里是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隘;战时,这里则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明代有人曾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山海关的险峻。
不仅所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山海关的关城及其周围的防御工事建筑得也极为雄伟、坚固。拥有10大关隘、30座敌楼、62座城台、18座烽火台、16座墩台,可以想象出山海关是一个多么险要、牢固的军事要塞!因地势险要,战略地位极高,山海关一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多次在此发生战争。
唐开元二十年(732),依附于突厥的契丹王可突于率军入侵,在榆关外大败唐军。后唐玄宗调张守珪迎战,才大破契丹,并使之归顺。
唐天复三年(903),耶律阿保机又率兵进犯榆关,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军队击败。
唐朝灭亡后直到明朝建立之前,榆关先后落入契丹、女真、蒙古人之手,并成为了这些民族向其他势力进攻的重要通道。
但到了明朝以后,这里的战事便日益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两位历史名人分不开:徐达和戚继光。
明朝建立后,为防蒙古族势力的侵扰,大将军徐达因榆关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之咽喉”,便征得太祖同意,建关设塞,命名为“山海关”。
徐达主持修筑的山海关,关城周长4.3公里,城高14米,城墙为土筑砖包,厚7米。在城墙外围着一条宽约15米,深约7米的护城河。仅凭这些数据,即可看出这座要塞的坚固程度之高!在冷兵器时代,想攻下这样一座关隘,是要大伤元气的,难怪游牧民族的铁骑见之胆寒。
徐达建山海关时,从关城向南修建了一条4公里长的长城,直达渤海岸边,认为万无一失了。但后来戚继光上任后,发现每逢退潮或冬季水枯,海边就会出现一段空地,足以让蒙古骑兵趁机通过。为了防止这一隐患发生,戚继光便动员士兵修建了一座深入海中的石城,即今天的老龙头。这座附属于山海关的石城一经建成,就使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形象凸显了出来。
但戚继光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在山海关周围修筑了许多敌台。敌台五丈高,中空为三层。敌台驻一百人,盔甲、武器、干粮全都齐备。这些敌台实际上就是微型城堡,是边军驻守和战斗的堡垒。此外,戚继光还重新修缮了长城,并修建了许多预警烽燧。
这样,山海关的整体防御系统就大功告成了。这种规模的军事防御系统,是我国其他关隘所不具备的,甚至许多大城市的防御系统也望尘莫及。
正因为如此坚固的关隘存在,辽西走廊平静了许多年。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在位期间后,曾相继发动了5次大规模对内地的侵扰行动,却没有一次是从山海关进入的。军事家最清楚雄关的价值,山海关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显然是不可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