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免费注册无需恶意攻击,有时间做点别的有何不好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心高气扬的背后,是心虚的过去!是自以为是的现在!(本周热议话题,欢迎参与)

lst780806 2008-1-21 22:20

印度心高气扬的背后,是心虚的过去!是自以为是的现在!(本周热议话题,欢迎参与)

印度现在给国际留下印象的是他的支柱产业,软件。他的软件业确实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那一个可以说半封闭的国度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水平,那就拜赐予英国对其长达二百年的殖民统治,受其影响所以他们接受英语的教育水平要好很多,不得不说心里话这就是亚洲人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另外受其国内需求量的增加,这几年印度的GDP增长率的确很高,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然后也就是说印度有钱了(说句通俗的),这就给国际又留下了另外一个印象,超量购买武器。众所周知,印度购买武器的借口就是有中国的威胁,这就有了西方国家的理解和声援了,因为牵制中国的发展是西方人的一贯心思,也就是这种牵制,后来有了小布什的访印核能合作,有了安培晋三的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组成的新战略“四国同盟”,有了默克尔的亚洲要以中国转向印度为中心的亚洲外交策略/接访达赖的亲印反华行为。印度的综合国力还远远不及中国,基础建设,教育,医疗等等都应该在有了钱的情况下得到改善!可印度除了武器还是武器!我是这么理解的,印度跟中国一样也有过耻辱的历史,二百年的殖民洗礼是很难磨灭的,加上中国一次自卫反击战的头顶敲打,这个影子一直伴随着印度!所以呢,一句话,现在印度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印度自己认为就应该扬眉吐气,你看看,大国都在拉拢我印度,我印度有什么不值得牛!个人总结,印度心高气扬的背后,是心虚的过去!是自以为是的现在!     支持的狼友顺便给俺加颗红心!谢谢了!主

[[i] 本帖最后由 yaokan 于 2008-1-21 22:38 编辑 [/i]]

rowintin 2008-1-22 14:35

印度和中国不可比

其实印度和中国不可比,即使印度再有钱,它的军事力量也强大不到哪里去。
    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实际也是分分合合的动荡的五千年,在这些动荡之中,我们在军事领域、军事理论领域无比发达,孙子兵法现在已成世界范围内的名著,那可是两千年历史的兵书啊。综观中国历史,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一直到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清直至近代,哪朝哪代不都是战事不断,而且规模都不小,军事谋略和战争范例异彩纷呈。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要丰富得多。
    经济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历来就十分发达,而且现在也很富裕,所以我觉得没必要总是对印度那么紧张,它对中国构不成什么大威胁,顶多捣点乱而已。

shw-qwertyhjkl 2008-1-22 15:12

印度的军工?有什么可骄傲的?只能说太意淫了!印度有高素质人才,这没的说。但关键在于印度的人才都干吗去了?大多跑到硅谷给美国人打工去了,看看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中有多少留在国内的,不我国还严重的人才流失啊!
印度的骄傲太多了,只要能下海的、能上天的都是印度的骄傲。例如装满外国装备的驱逐舰,研制了几十年还在研制的而且还不知道要研制到什么时候的LAC,研制了几十年集合了好几个国家的设备最后被淘汰的“阿琼”(套用周星驰的一句话,为什么绝世武功都要练上一百几十年)

附上:从“阿琼”到LCA:浅析印度国防科技发展
◇晨枫◇

    从拉·甘地政府时代开始,印度一直力图以国防科技带动一般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印度启动了多个大规模的先进武器系统研制工程,计划在九十年代中开始服役。其中“阿琼”为印度新研制的主战坦克,LCA为印度正在研制的轻型战斗机(LCA原文为LightCombatAircraft,意即轻型战斗机)。九十年代快要过去了,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现在怎么样了呢?

“不适宜上战场”的“阿琼”主战坦克

    长期以来,印度陆军崇尚大纵深机械化作战理论,大力发展装甲部队。自六十年代以来,印度以仿制的英国维克斯Mk3坦克为装甲部队的主力。这种坦克本来就是英国专为出口设计的,英国陆军自己不用,除印度以外也没有别的用户。到七十年代,印度陆军已经意识到需要一种更先进的主战坦克。从74年开始,印度开始研制代号“阿琼”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印度自称“阿琼”坦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种坦克之一,另外两种是美国的M1A1和法国的勒克莱克坦克。
    “阿琼”坦克的设计得到以制造“豹1”和“豹2”坦克而闻名的德国克劳斯·马菲公
司的帮助。炮塔设计接近“豹2”坦克,形状方正,采用平直装甲,而不是更常见的倾斜或圆弧形。    平直装甲最初是为了便于焊接间隙装甲或复合装甲,但倾斜装甲诱使入射弹头跳飞并增加有效装甲厚度。最新的“豹2A5”也采用锲形正面,以提高防弹能力。印度为“阿琼”坦克专门研制了一种“坎昌”装甲,号称性能直逼英国的“乔巴姆”装甲。然而,负责研制“坎昌”装甲的国防研究开发组织以保密为名,连印度陆军特派的准将级“阿琼”项目负责人和印度陆军总参谋长都不让知道“坎昌”装甲的确切防弹性能,其中奥妙外人只能猜测。“阿琼”坦克不具备爆炸反应式附加装甲或更先进的模块装甲(如法国的勒克莱克和中国的90Ⅱ式坦克)。
    由于炮塔方正宽大,一部份待用炮弹可以放在炮塔尾部,便于快速装弹和增大允许的炮口仰角。如果有适当的隔板保护,炮弹置于炮塔尾部可减小二次爆炸的损害;外挑的炮塔尾部和其中的炮弹也有利于平衡炮管的重量。但这种布局体积大,重心高。坦克设计相对来说不怕部件的重量重一点,就怕体积大。表面积比体积增加快得多,装甲则必须覆盖这些多出来的表面积,这样总重量急剧增加。T-64和后来的苏制坦克采用自动装弹机并不全是为了加快发射速度(事实上,T-64和T-72的发射速度低于人工装弹的M1A1坦克),而是主要为了降低炮塔高度和减小炮塔体积,缩小目标和减轻整车重量。最新的法国勒克莱克、日本90式、中国85III式和90II式坦克以及美国的M8轻型坦克和正在研制中的M1A2的后继型也采用自动装弹机。说到重量,“阿琼”坦克全重58吨,除几条国家公路外,超过大部份公路和桥梁的40吨等级;宽度也超过了印度铁路货物宽度
限制。
    “阿琼”坦克的主炮为120毫米线膛炮,采用人工装弹。120毫米是北约标准坦克炮口径,但北约标准是滑膛炮而不是线膛炮。线膛炮精度较高,但初速较低,炮管磨损较大,重量较重,制造工艺也较复杂。精度高固然是优点,但初速低就是缺点了。初速低使弹道弯曲,飞行时间也长,不利于提高对运动目标的命中率。初速低也使弹头动能大为降低(动能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在爆炸反应式装甲广泛使用的今天,单靠弹头爆炸的化学能常常不够,而除加厚装甲外,对动能穿甲的防御还没有什么妙招。线膛炮还使采用制导炮弹和反坦克最有效的尾翼稳定长杆脱壳穿甲弹比较困难。世界上只有英国采用120毫米的线膛炮。印度按许可证生产的T-72坦克炮曾发生大范围炮管开裂和炸膛现象(但原装进口的俄制T-72坦克炮则无此现象),希望“阿琼”的坦克炮的质量要好些。
    “阿琼”坦克为柴油机驱动。原计划要配备自行研制的1500马力燃气轮机,后来改为自行研制的1500马力柴油机,德国MTU的1400马力柴油机只是用于样车研制。但第一批国产柴油机只达到500马力,几经折腾,并加装了涡轮增压器,功率也只达到950-1000马力。无奈之下,MTU柴油机变成“阿琼”坦克上的“常驻户口”。但是,在40-50度的高温下,动力系统还是损失功率高达20-25%。“阿琼”的其它德国部件包括伦克自动变速器和迪尔挂胶履带。“阿琼”坦克的火控系统充满了第三代这个,第四代那个,但在印度陆军试验期间,命中率是惨不忍睹而又极不稳定的20-80%。
    74年“阿琼”计划开始时,计划研制经费是1亿5千5百万卢比。到80年时,经费已经涨到5亿6千5百5十万卢比,条件是83年12月完成首辆样车,84年内制成12辆样车。然而,到87年经费追加到28亿卢比时,样车影子也没有。“阿琼”的技术验证车到88年才面世,6年后,首批6辆样车才交付试验,但是这6辆都是无装甲的,炮塔和车体均为软钢制造。到91年底,印度陆军参谋长对“阿琼”大为失望,要求中止整个计划。然而印度已经骑虎难下,印度陆军只好重新颁发降低了的技术要求。但95年的试验表明,“阿琼”连降低了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印度陆军称“阿琼”为“不适宜上战场”,并拒绝签发定型证书。印度舆论则根据主战坦克的英文简称MBT,戏称“阿琼”为MainlyBatteredTank(可粗略译为主败坦克)。尽管如此,在96年印度国庆检阅时,印度总理拉奥乘上一辆“阿琼”坦克,宣布研制成功,并在陆军的反对下,开始试生产第一批15辆坦克。但令人丧气的事实是,至今“阿琼”仍未能大批装备部队。    由于“阿琼”服役日期一拖再拖,印度只好先向苏联订购了一批T-72M1以救燃眉之急,然后索性引进了T-72M1的生产线,从88年起向印度陆军交付。第一批70辆由进口散件组装,以后逐步扩大国产化比例,目标是95%,但从未达到。到94年底停产时,一共向印度陆军交付了1100辆T-72M1。印度国内有人要求继续生产T-72改进型或更新的T-80或T-90,这样实际上比投产“阿琼”成本要低不少。

突不出官僚主义重围的INSAS突击步枪

    印度陆军的制式步枪为仿制的英国的L1A1(仿自比利时FNFAL)7.62毫米半自动步枪,远射威力有余,近战能力不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轻武器射程400米就足够了,但连发火力则是绝对必要的。战后各国军界早已知晓7.62x51(口径x弹长)毫米枪弹威力和后坐过大,不利于控制连发精度,单兵携弹量不足,更适合于机枪和狙击步枪。但慑于美国的淫威,北约在五十年代被迫接受7.62x51毫米枪弹为北约标准枪弹。此为轻武器历史上着名的“第一次步枪大论战”。与此同时,苏联在吃够了纳粹德军7.92毫米短弹和Stg44突击步枪的苦头后,采用了7.62x39毫米短弹,和由此而来的驰名枪坛五十年而不衰的AK47突击步枪。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吃够了AK47的苦头后,突然大彻大悟,转而采用5.56毫米M193枪弹和M16突击步枪,开小口径步枪先河。但M193枪弹杀伤力不错,穿甲力不足,对有钢盔、防弹背心和轻装甲防护的目标作用有限。此后,英国研制了4.85毫米枪弹,德国研制了4.7毫米无壳枪弹,比
利时则把M193枪弹改进成SS109枪弹,增强了穿甲力和弹道性能。虽然英国4.85毫米弹具有一系列优点,但在美国的强力反对下,北约最终采用了SS109为新的北约标准。此为“第二次步枪大论战”。与此同时,苏联采用了5.45毫米新枪弹。除了口径上略为不同外(卡拉什尼科夫多年后承认,口径上的差别部份出于政治需要),苏联新弹弹头内有一空穴,一使弹头重心后移,有利于飞行稳定;二使弹头在击中目标后形成翻滚,扩大杀伤效果。直到现在,国际上仍在争论这种翻滚是否违反禁止达姆弹的公约。但是,无论是SS109还是5.45毫米枪弹,穿甲力和远射力均不足以供机枪和狙击步枪使用。美俄和各国陆军都保持“两枪两弹”的体制,即小口径的枪和弹供班用枪族使用,中口径(对俄罗斯来说是7.62x54毫米有缘弹,不是前述7.62x39毫米短弹)供连用机枪和狙击步枪使用。近年来的趋势是增大小口径枪弹的口径和威力,取代中口径弹,实现“一枪
一弹”。俄罗斯正在试验6毫米的”统一枪族”,中国的5.8毫米新枪族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一枪一弹”的。
    除枪弹外,步枪的结构也在变革。常规步枪为有托的,枪托为死重,如不可折迭则还增加全枪长度。弹匣在扳机前的设计,也使弹匣后的枪机不能成为有效枪管长度的一部份。由于握把在枪机后端,离重心较远,因此平衡不好。从奥地利的AUG和法国的EAMAS开始,无托设计领导步枪的新潮流。无托步枪的最大特点是枪管一直延伸到枪托内,弹匣在扳机之后,握把恰于重心处。这样枪管可以较长(所以精度和射程较好),但全枪长仍然短于一般有托步枪,全枪平衡也大大改善。澳大利亚陆军在配发引进的AUG步枪后,不得不重新修订神枪手标准,否则人人都成了神枪手。中国的5.8毫米新枪族也是无托设计。无托步枪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各国军内的传统力量(“不像步枪”,“看着别扭”),需要在设计上对左撇子射手特别考虑,对拼刺刀队列操枪也不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在84年开始,着手设计INSAS小口径枪族(INSAS为IndianSmallArmsSystem,意为印度轻武器系统),来更换久已过时的L1A1步枪。原计划94年向印度陆军交付第一批7000支步枪。INSAS仍采用传统有托布局。口径定为5.56毫米,以向北约标准靠拢。但印度对SS109弹作了一些改进,以提高穿甲力和远射性能,所以和SS109不完全一样。步枪则是“天下名枪一大抄”:枪口消焰帽和气体调节器来自比利时的FNFAL,枪机和握把来自AK47,弹匣和前护木来自M16,快慢机来自德国H&KG3。有趣的是枪托:本来采用比利时FNFAL的管式折迭枪托,虽然老式,倒也实用。但不知是哪一位天才的心血来潮,改用李·恩菲尔德Mk3老爷步枪的木质枪托。这李·恩菲尔德步枪可是英国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制式步枪,用它的枪托,除了可免专利费外,好处实在不多。而且硬木的来源和加工都困难,各国早已用工程塑料代替。所以到最后,INSAS非但没有能利用换型的大好时机,像中国一样完成“一枪一弹”化和无托化,跨越通常的小囗径化进程,而且成了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在技术上毫无新意的东西,还不如索性仿制一枝现成的,如俄罗斯的AK74(或其改进型)、比利时的FNC、以色列的“加利尔”、英国的L84(也是无托设计)或前述欧洲无托步枪。
    如果印度把这样一件“四不像”爽爽气气交付部队使用倒也罢了。但是到95年时,虽然已经落后原计划四年,INSAS还是一个捧不起的刘阿斗,印度只得急急忙忙向罗马尼亚订购十万支AKM(AK47的改进型,大量采用冲压件以简化制造工艺,性能和外形与AK47基本相同),以替换一些老得不堪使用的L1A1。到97年时,在六次推迟投产之后,印度再次惊讶地发现,原来印度没有制造5.56毫米枪弹的设施,于是再急急忙忙耗资近一千四百万美元,向以色列军工公司订购五千万发子弹,并保留追购五千万发的权利。准备列装国产新口径的步枪,但忘了建制造新囗径子弹的工厂,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家。不过,和“阿琼”坦克相比,INSAS还算幸运的,INSAS毕竟通过了印度陆军的定型(但印度陆军要求在大批交付使用时,对瞄准具和连发机构作一些改进),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正式列装。
    一个国家如果在大费周折后,竟然不能把一支新式步枪的科研和生产理清楚,那这个国家没有资格谈更先进的国防科技。不过,这只是旁观者的自说自话而已,当局者是断然听不进去的。

轻于鸿毛的LCA战斗机

    与“阿琼”坦克和INSAS步枪相比,LCA的命运不见得好多少。印度空军的空战主力是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保卫空军基地围墙的战斗机”--米格-29,这是因为米格-29的空战性能虽然不错,但航程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新购进的苏-30以纵深攻击和战场遮断攻击为主)。然而,印度空军还是嫌米格-29太大太重,因此需要一种更轻更小的战斗机,于是有了LCA。
    LCA是作为米格-21的后继机设计的。LCA为单发单座无尾三角翼轻型战斗机,空重5500公斤,正常起飞重8500公斤,最大外挂重号称4000公斤,实际上装上必要的燃油后根本达不到。LCA的最大平飞速度只有1.8倍音速,空战推重比约0.95,在现代战斗机里是比较低的。LCA的技术验证机用美国通用电气F404涡轮风扇发动机推动,原型机和生产型机准备用国产的“卡维利”涡轮风扇发动机。F404重1035公斤,加力推力为80。
    5kN;“卡维利”加力推力为83.4kN。假定“卡维利”和F404有类似的推
重比,则生产型LCA的发动机重大约1100公斤。一般机体结构重量占正常起飞重量的30%强,因此大约2600公斤。美国早期的F-80战斗机的机载设备(包括航电和辅助系统)重约1000公斤,F-16涨到2000公斤。一般要求人、机载设备和基本武器(如LCA的23毫米航炮和炮弹)不少于3000公斤。这样,LCA只剩下1800公斤机内燃油重量,载油系数(机内载油和正常起飞重之比)只有21%,低于一般的最低要求30%,远远低于苏-27的40%。既使把人、机载设备和基本武器的重量降到2500公斤,载油系数也只有27%。这意味着LCA必须依赖外挂副油箱,航程和外挂能力好不到哪里去。一般来说,按30%机体,15%发动机,30%载油系数和3000公斤人、设备和武器来计算,正常起飞重量最少也要12000公斤,更现实一点,则要60
00公斤以上。这也是各国为何对LCA这一重量级的战斗机不感冒的基本原因。顺便说一句,以色列的夭折的“幼狮”(Lavi)战斗机最初也打算采用一台F404,整机重量级和LCA相似,但机体太轻太小,没有发展前途,最终放弃,改而采用推力更大的PW1120发动机,机体也相应增大。
    与“阿琼”坦克和INSAS步枪相比,LCA在设计上颇有一点特色。LCA的无尾三角翼和经典的直前缘三角翼(如幻影III)有所不同。LCA的三角翼是双三角翼,外翼段前缘后掠较大,内翼段前缘后掠较小,在前缘形成一个凸角,翼根处前缘还略向上翻。机翼前缘的凸角有利于在机翼上方形成涡流,增加升力;翼根上翻的作用有点像一个小小的固定式前翼,有利于起飞时及早抬头,缩短起飞距离。但是,在幻影2000之后,各国已经放弃纯无尾三角翼布局,改用无尾三角翼加全动鸭式前翼的布局,来改善前者持续大迎角机动性能差和配平阻力大的缺点。全动鸭翼对缩短起飞滑跑距离的作用也比简单的翼根上翻要明显得多;瑞典“鹰”式(Gripen)战斗机在着陆滑跑时,将鸭翼翻成近乎垂直,充当气动刹车,缩短着陆滑跑距离。
    配平阻力是前飞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随着飞行速度增加,升力中心后移,重心相对来说就处于升力中心之前,使飞机有一个机头下垂的自然趋势。对此,常规的机翼-尾翼布局和无尾三角翼飞机要用机尾升降舵上翘来“压尾”,以保持飞机平衡,此为配平。这样既“吃掉”主翼的一部份升力,又增加前进阻力。对于鸭式布局来说,前翼的升力正好可用来平衡机头的自然下垂,大大降低配平阻力,增加航程或载重。中国的歼-10和欧洲新一代战斗机均采用鸭式布局。LCA的双三角翼对简单三角翼是一个改进,但对中低空空战格斗至关重要的持续大迎角机动性能帮助不大,对降低配平阻力无助,比起鸭式布局来差距还是较大。LCA是世界上仅有的新设计的不用鸭式前翼的无尾三角翼战斗机。
    LCA计划的一个特色是飞机、发动机和机载火控系统同时研制。印度在缺乏经验和技术储备的情况下,这样做雄心有余,稳健不足,有点中国大跃进的味道。虽然美国的F-22也采用全新的飞机、发动机和火控系统,但其中的关键技术在多年以前已经就绪。美国对大型先进武器系统的研制和计划管理经验,及其强大而平衡的工业和科技基础,也使美国对技术风险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中国曾迫于国际政治环境,不顾缺乏工业和科技基础,在不经过关键技术充份预研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走过不少弯路。但在大跃进和文革的狂热之后,中国潜心基础科研和工业基础建设,这时再得到外国先进技术的锦上添花,终于结出了中国航空工业之花歼-10。也许印度的修炼还不够,需要一点大跃进-大碰壁的体验。
    LCA计划在83年得到批准,计划细节于88年完成,90年冻结基本设计,91年中开始制造一号技术验证机。在落后于计划九个月后,一号技术验证机于95年11月17日公开亮相。原计划96年6月首飞,但至今没有消息。可以预料,中国歼-10首飞成功的消息肯定对印度是一个刺激,如果LCA还飞得起来的话,这回真的要首飞了。但印度核爆后,美国对印度禁运军事技术,可能会对LCA首飞带来很大影响。到96年底时,二号技术验证机正在最后组装。按照原计划,在一、二号技术验证机飞起来后,印度将组装3架单座原型机,1架双座原型机和1架海军型原型机,全部采用国产“卡维利”发动机。由于缺乏国内试验设施,“卡维利”发动机计划于97年底用俄罗斯的图-16空中试车台试验,然后用于5架LCA原型机。但如果“卡维利”最终像“阿琼”坦克的柴油机一样半途而废的话,人们也不必太惊讶。不过这会给LCA计划带来极大的麻烦,因为美国由于印度核爆,必定禁运F404。英国的RB199和法国的M88推力嫌小,LCA要成为“空
中软脚蟹”;俄罗斯的RD33推力有余,但体积和重量嫌大,必须对LCA的机体作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工程浩大。机载火控系统的开发情况外界不得而知。
    有趣的是,印度虽然和俄罗斯关系密切,主力武器系统也多为俄制,但在设计开发国产先进武器系统时,印度差不多总是以西方技术为蓝本。这是题外话。

“印度洋海上霸主”的尴尬

    印度海军是印度的“外交力量倍增器”。印度从61年起直到最近,一直以亚洲唯一的拥有航母战斗群的海军而自豪。然而,印度的航母是英国的老爷货,“维克兰特”已于去年退役,“维拉特”(前皇家海军“赫尔姆斯”号,曾参加马岛战争)于87年加盟印度海军后,已经三次进坞大修,眼下又面临一次14-18个月的大修。尽管如此,还是计划于2004-5年退役。印度正在研究是按80年代后期从法国DCN公司购进的蓝图自造18000-20000吨的“防空舰”,还是从俄罗斯买进改进“基辅”级“戈尔什科夫”号(曾发生锅炉爆炸,舰体和电子设备也需要全面翻修)。或买或造,印度不大可能在“维拉特”退役之前获得新的航母,而且有消息说,研究得太久了,可能根本就不会再有新航母。其实,印度的航母历来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印度正在向俄罗斯订购4架卡-31预警直升机,防范的目标竟然是巴基斯坦的P-3C反潜巡逻机。P-3C反潜能力很强,必要时也可携带“鱼叉”反舰导弹,但用来攻击航母战斗群则是勉为其难了。印度航母战斗群的制空制海能力可想而知。
    印度海军最新的“德里”号驱逐舰也是好事多磨。87年底铺设龙骨,91年初下水,但在海水里泡了近7年之后,直到97年底才服役。舰上的两座SA-N-7单臂舰空导弹发射架用在70年代末的“现代”级驱逐舰上还凑合,但对90年代末的防空反导作战要求来说,就颇显单薄。有趣的是,“德里”号装备了4座4联装SS-N-25“尤兰”反舰导弹发射管。“尤兰”射程130公里,和“鱼叉”性能大体相当。西方海军一般每舰装备8枚“鱼叉”,对远程目标用反舰型“战斧”巡航导弹;俄罗斯海军则以SS-N-22“蚊子”超音速反舰导弹作为驱逐舰及以下舰艇的主力,“尤兰”主要供老舰改装或出口。“德里”号装备那么多“尤兰”,不像是以敌方大中型水面舰艇为作战目标,倒像是以“人海战术”的导弹艇群为作战目标。
    印度海军队仿制的四艘德国HDW公司的1500型常规潜艇大为满意,但87年HDW的贿赂案至今仍然是印度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仿制潜艇而建的硕大的马扎冈海军造船厂在90年交付了最后一艘1500型潜艇后,一直闲着无事。印度海军参谋长要求政府把马扎冈海军造船厂作为“战略产业”,每年投入10-15亿卢比(约合2.5-4亿美元),用以支撑这“战略产业”。印度海军现有的早期“基洛”级潜艇的现代化改装计划,也因俄罗斯海军造船厂的诸多麻烦而悬而未决。

结语

    印度以倾国之力通过国防高科技拉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企图,使印度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印度的教训在于:
    1、国防高科技只有在经济实力发展到相当水平时,才能得到持久和有效的发展。否则只能是跳高而不是登山。中国曾经片面发展军工,但除弹道导弹和核武器等几个特例外,真正的发展还是自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以来才取得的。
    2、国防高科技和一般工业和科技基础是花与锦的关系。锦上添花本已不易,为花织锦则属本末倒置。既使弄成了,将来也可能要返工,因为这一小块锦不一定和大锦匹配。俄罗斯军工科技世界领先,但经过多年转型努力,民用科技仍然一蹋糊涂。日本则相反,若不是出于政治考虑,日本具有足够的科技能力来研制更多的先进进攻性武器。
    3、发展高科技一定要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书到用时总是恨少的,但乏书可用则成不了大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建立了一系列基础科研设施,如亚洲最大的风洞群、航空发动机试车台、导弹测试场等,航空院校和研究所更是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和自主科研并重,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所以歼-10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印度的科技力量在纸面上相当令人印象深刻,印度科技人才(至少海外印度科技人才)的水准也是公认的,印度获取东西方先进科技的条件之优越和历史之长更是中国所无法比拟的,战后印度也没有经历过中国那样的剧烈政治动荡,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更应该总是使国家保持在“历史的正确一边”。然而,印度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国防方面的成就比起中国相去甚远,其中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wsdc2004 2008-1-22 15:49

大家也不要只看到印度不好的一面,当然印度和我国还是有差距的,但不会太大,也就10多年吧。
印度的军事确实表面上比中国强,指的是装备。但是他的自主制造能力和中国还相差深远!
其软件业确实是世界先进的,而我国的软件业大部分还都处于“外包”阶段。这点和印也是相差甚远!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印度正在以每年百分8~9的GDP增长率保持稳定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却不是很严重。
而我国虽然也保持高速发展(已有过热趋势),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破坏!
以上所述只是冰山一角,个人认为印度心高气扬也是有点道理的。
我国应该在保证社会稳定和解决各种矛盾的同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真正的国富民强。在国际上树立好大国、强国形象。到那时相信那些外国佬们肯定不会再“心高气扬”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希望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别骂我,呵呵!

sufeiya002 2008-1-22 16:21

阿三就算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超过我们,也不会是我们的对手。这和他现在的国家政治体系还有各个地区之间的矛盾是分不开的。有谁见过国富民穷的国家能称霸的(GDP是很高,老百姓的收入实在是不值得一提,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东西基本上是没有)?有谁见过国家内各个地区有矛盾的国家能称霸的(各个城邦有自己独立的政治体系,政府做出重要决定首先要经过它们,导致政府大多数时候不能控制地方)?有谁见过还在实行等级社会的国家能称霸的(它们还停留的等级社会这种原始的状态)?阿三并没有什么。更多的时候只是大国之间互相制衡的棋子而已。

xiaodd 2008-1-22 21:47

印度真的强大吗?
恐怕说出来没有几个人会相信,西方拿着民主体制忽悠印度,一会说印度具有比中国更好的发展潜力,一会说印度软件国际领先。许诺很多,但往往口惠而实不至。也许有人说印度的软件,IT确实很强,占了GDP很大的比重。但是印度软件很大一部分只是别人外包过来的,印度所做的,体力活而已。
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贫富差距极大。而且种姓思想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人们之间的平等,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的政府是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的。
最后,我个人认为印度无法和中国平起平坐,最根本上的,是印度出不了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只是拘泥于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目光。

halflife 2008-1-23 21:28

其实强大不强大并不是一个国家的事,看跟谁比了,跟美国自然强不了,所以关键是看中国到底怎麽样。我个人认为,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就像印度的软件一样。美国也一样有自己的弱点。所以关键是中国的优势。如果中国的软件发展的很好的话,在将来很可能反超印度,那么到时印度可以说唯一的优势被中国打破,那么印度就可以说一无是处了。
个人认为高科技类的包括软件中国将来都会很先进的(历来国家现在重视,而且现在中国也是人才累累的,很多高新区也在应对印度的软件)但是印度毕竟也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而我国现在四处也是充满了危机的,所以能少一事就少一事,当然有些原则是不能让的。
用毛主席的话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zl444856423 2008-1-24 21:58

以前,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在西藏,在40多年前和印度人打了一仗。
虽然我们是胜利的一方,但那9万平方公里,一个浙江省那么大的地区,还是被印度占着。
印度,现在是很牛。可是印度永远无法成为大国,那种世界性的大国。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军事装备不如印度,是的,我们没有航空母舰,我们没有垂/短期降的“海鹞”,现在印度还买了MIG29,有了核弹,有了导弹。
但似乎印度自己可以制造的东西不多啊,我们可以自己造军舰飞机坦克,但印度不行。我们可以自己造神盾舰,可以造J10,可以造99式。一句话,我们什么都可以造,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当战争爆发时,我们可以长期的作战,可以打下去。印度不行,就一如当年在西藏那样,老米老毛子明里暗里送装备,搞情报,失败的还是印度。
中国的国内,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声音。却是一个国家,没有人可以凌驾于国家之上。印度?那些部落,种姓,是和谐的吗?
印度的软件业发达,国际知名。但印度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大概只相当于我们的60年代吧。
表面强大的印度,内在只是一个挂满包袱的家伙。中国要是落到和印度去比去竞争的地步,那才完蛋了。

jiazhanpeng 2008-1-25 12:17

心虚呗!~它有什么啊!~神比人多
牛比官大的
国家

beretx 2008-1-27 18:05

印度国内的基础设施落后其实跟印度这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国民性格是分不开的,
印度的国教印度教所推崇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追求,而忽略了物质方面
其次在数千年的印度文化的熏陶下,印度人的性格变得很懒散,而且在物质方面很容易满足,
另外在阶级等级方面也界限森严,贫福差距巨大,绝大多数多所谓的精英人士都是来自于富人阶层,象对于改善地层人民生活这种事情他们一般都是放在最后的,这跟我们国家刚刚相反!

shishiqin 2008-1-27 21:23

对楼上的观点我不支持!

事实上,印度还是很关注民生的,比如说开除一个工人是要经过非常复杂的手续的。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牺牲低收入人民的福利来吸引外资的。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印度发展的产业实质上主要依靠西方市场,如软件、服务业外包等。

按我的理解,这实质上是美国及盟国在过去五十年来围堵中苏战略的继续。

二战结束后,美国首先通过“马歇尔计划”将西欧国家扶持起来。

在计划完成之后,通过秘而不宣的出让市场的方法将日本、韩国、台湾及香港扶持起来。

其结果是中国脱离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轨道,并最终将整个共产主义阵营拖垮。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他们又试图利用印度来进一步牵制中国。

其实背后的道理很简单,我们只要把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因素放在首位,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在过去是日本、韩国,现在又是印度。

我认为中共现行路线是正确的,中国不能把宝押在别人身上。

smnlm 2008-1-28 00:43

阿3的民族特性决定了他现在的自恋,这我们先不谈论.世界上穷人最多的国家,可以拥有航母,核武器,可以发射卫星,这样的国家是个很可怕的国家,印度的国耻日就是我们打到他们首都附近,整个政府撤离的日子.有这样一个邻居我们一定要谨慎.印度的经济在高速发展,虽然印度才基础设施还很落后,老百姓还很穷,但是不能阻止印度在不久的将来和我们一起崛起.
我觉得印度的政治制度和我们相比应该是更民主的,在经济的起步阶段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可能更能起到好的效果,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平台时期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很深入,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不能稳定的走好还是个未知数.

对于印度,我们应该抱着尊重,平等的原则,不要觉得在历史我们曾经对印度的胜利而松懈.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印度肯定会和我们一样成为世界新的一极

freecc 2008-1-28 11:14

对于我们来说印度是竞争对手 但可以是共同进步的 两者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ameng216 2008-1-28 15:53

对于印度,我觉得既不能过分的低看,也不能过分的高看。
如今,我们中国和印度其实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十分相似的。
只是我们比印度早走了一步。现在看起来我们比印度要好一些,但如果就此觉得可以了
那将来就不好说了。
还是要走自己的道路,至于别人,还是让他们一边去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心高气扬的背后,是心虚的过去!是自以为是的现在!(本周热议话题,欢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