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w-qwertyhjkl 2008-1-19 22:51
功高盖主被罢官 “军神”朱可夫突然下台之谜
[img]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4/62/20080118/images/14622961_2008011813242965156000.jpg[/img][img]http://cimg.163.com/news/2005/11/29/20051129152821baf0b.jpg[/img]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是苏联著名军事家,在二战中建立了辉煌战功,获得了崇高威望,甚至有人称他为苏联"军神"。但在1957 年,他却意外地被苏共领导人解除了包括国防部长在内的一切职务,从而退出政治舞台。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了,但其中的秘密仍长期困扰着世人。2007年 11月2日,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揭开了他被解职的真正原因。
除掉克格勃头子贝利亚
1953 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莫洛托夫(时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长)、赫鲁晓夫(苏共十九大被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等人都想上台执政。但由于斯大林在世时树立了个人权威制,任何人不经他允许,不能插手其他部门的工作,这样就造成了某些权力机构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像克格勃就被贝利亚垄断。贝利亚可以随时调动克格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要是想搞掉马林科夫他们也不难。为了夺权,赫鲁晓夫决定动用军队先搞掉贝利亚。此时,他想到了早在战前,在他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时就已熟识的朱可夫(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是布尔加宁)。实际上,朱可夫与贝利亚早在斯大林在世时就有矛盾。当时,贝利亚怕朱可夫威胁到自己,将朱可夫列入了一个"军人阴谋集团"。但斯大林并没同意打倒朱可夫,他对贝利亚说:"你不要找朱可夫的麻烦了。我了解他,他不是叛徒。"斯大林此言救了朱可夫,但从此朱可夫就与贝利亚结下了仇。
于是,赫鲁晓夫给朱可夫打电话说:"中央主席团会议要讨论贝利亚的问题,可能要逮捕他,你带上几位可靠的人,时刻准备行动。"1953年6月底的一天,中央主席团会议顺利召开,一切都按赫鲁晓夫设计的顺利进行,在朱可夫的帮助下,贝利亚被逮捕。赫鲁晓夫利用军队,顺利地取得了斯大林逝世后第一次党内斗争的胜利。苏联军队则首次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步入政坛。
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朱可夫顺势异军突起。1955年,根据赫鲁晓夫的提名,朱可夫接替布尔加宁出任国防部长。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朱可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又救了赫鲁晓夫一把
在拿下贝利亚后,围绕国际、国内的重大方针政策,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的矛盾日趋尖锐。赫鲁晓夫力排众议,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反对斯大林的" 秘密报告",造成苏联国内政局混乱,并诱发了国际上的一系列反苏事件,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苏共中央主席团内部,对赫鲁晓夫不满的人渐渐占了上风。他们频频密谋,准备一举罢免赫鲁晓夫的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1957年6月上旬,以马林科夫为首,包括莫洛托夫等人在内的高层人士趁赫鲁晓夫率团出访芬兰之机,制订了一个完整的"逼宫"计划。赫鲁晓夫出访一回来,就被告知要召开一个主席团会议,内容是讨论"庆祝列宁格勒建城 250周年"。可是,刚一坐下,马林科夫却率先开炮,批评赫鲁晓夫的内政外交政策。紧接着,其他几位也纷纷出击,全盘否定赫鲁晓夫倡导的各项方针政策,攻击赫鲁晓夫违反集体领导原则,独断专行。当马林科夫等人提出罢免他的第一书记职务进行表决时,赫鲁晓夫抗议:"中央主席团无权罢免第一书记,只有中央委员会才有这个权力!"
就在斗争进入白热化的关键时刻,朱可夫走了进来。他对与会的主席团委员说:"同志们,今天开会前一个小时,马林科夫找我谈话,他要拉拢我!要我站在他那边!"听到这话,会议室顿时哑场了。会议主持人布尔加宁见势不好,只得宣布休会,会议在第二天继续举行。这样,马林科夫等人试图一举罢免赫鲁晓夫的计划遇到了挫折。在朱可夫的帮助下,于1957年6月22日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最终给马林科夫集团每人戴上一顶"反党集团分子"的帽子。在赫鲁晓夫论功行赏的名单中,朱可夫自然排在首位。他获得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升迁:从候补主席团委员,晋升为主席团正式委员,从而进入了苏共中央的最高决策圈。朱可夫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反被赫鲁晓夫轻松拿下
不过,顶峰也意味着下降的开始,朱可夫这位在政治上不甘寂寞的老帅也不例外。
1957年10月4日,朱可夫离开莫斯科,先乘飞机去塞瓦斯托波尔港,然后,从那里坐苏联巡洋舰"古比雪夫号"赴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进行正式访问。
朱可夫一动身,赫鲁晓夫马上中断了在克里米亚的休养,返回莫斯科。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基辅军区。在那里,赫鲁晓夫不断地用各种方式,向军人们暗示他准备罢免朱可夫。稳定了军队后,赫鲁晓夫从军区回到莫斯科,在1957年10月19日主持召开主席团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苏联陆、海军党的政治工作的决议》。然后,迅速在各军区、舰队,及各加盟共和国和地区召开的党的积极分子会议进行传达学习。《决议》是冲着朱可夫而来的,这一点已不言自明。
1957 年10月2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决议,准备在3天以后召开苏共中央全会,讨论如何加强苏联陆、海军的政治思想工作。接到通知的人都明白,这是准备罢免朱可夫。10月26日,朱可夫返回莫斯科参加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后来的苏共中央全会对他提出了严厉批评。赫鲁晓夫发言称:"在对待朱可夫的问题上,应当采取坚决的措施。任何人,如果不服从党的利益,党是不会宽恕他的,不管他有多大的功绩。这应当成为党的生活中的一条法则。"最后,按照既定的程序,免除了朱可夫的一切职务。
罪名是"要夺权"
据《独立军事评论》披露,苏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决议,给朱可夫列举的罪状有以下几条:1、破坏苏共有关军队建设的原则,让部队脱离党的领导;2、在军队中搞个人崇拜;3、党性不纯,没有正确地理解党对他过去功绩的评价;4、在理解苏联外交政策和领导国防部工作方面,都倾向于冒险主义。归纳这几点,要害在于--朱可夫在军队中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
赫鲁晓夫当时决定把军队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加强军队中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让政委的权力高于军事指挥员。朱可夫却拒不执行中央这个方针,坚持军队首长制,反对在军队中建立党的领导。这与赫鲁晓夫的想法背道而驰。
另外,朱可夫的另一个罪状是,在没有得到中央主席团同意的情况下,朱可夫擅自成立了一所敌后袭击特种学校,并招收了2000多学员,这所学校直接隶属于国防部。对此,赫鲁晓夫表示:"敌后破坏,鬼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鬼知道他们会实施什么样的破坏行动。"言下之意是,朱可夫可能利用这个特种学校来搞军事政变。
后来,朱可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承认,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成立这一学校是个错误,但他否认指控他是在秘密情况下建立这一学校的。因为他曾先后两次就此问题向赫鲁晓夫做过汇报,但赫鲁晓夫却不承认。由于没有旁证,朱可夫显然陷入了被动。另外,朱可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我的命令,谁也无权动用军队的一兵一卒。"他此言明显是将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党的领导之上,也难怪赫鲁晓夫非常不满。
赫鲁晓夫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指出,在击败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反党集团"之后,朱可夫获得了太大的权力,这开始使领导层的其他成员忧心忡忡。他们认为,朱可夫正企图夺权,国家面临军事政变的危险。并称,朱可夫在一次同军区司令的谈话中,流露出了这种意图。国家领导人是不能让朱可夫在苏联发动这种军事政变。赫鲁晓夫这一说法,给朱可夫扣上了更为严重的罪名,这就不仅仅是要在军队中取消党的领导了,而是要篡权夺位的罪名。
1995年才彻底恢复名誉
这场突变,无疑是朱可夫个人的重大悲剧。从此以后,他赋闲在家。即使1964年勃列日涅夫将赫鲁晓夫赶下台后,朱可夫也没有被起用。朱可夫的晚年就是在凄凉中度过的。
实际上,赫鲁晓夫之所以要解除朱可夫的职务,是因为两人在军队改革问题上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赫鲁晓夫以改革者自居,军队的改革是他全盘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朱可夫则死死抱住军队这一摊,不允许赫鲁晓夫插手,更不允许他搞改革。于是,两人顿时势成水火。朱可夫曾两次动用军队帮助赫鲁晓夫巩固政权,这无疑是他的功劳。但是在战胜了敌手之后,赫鲁晓夫也感到了恐惧。因为赫鲁晓夫也明白,朱可夫也有可能帮别人打垮自己,因为他有这个实力。就这样,赫鲁晓夫对威望日增、权倾一方的朱可夫开始不放心了,这是他要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职务的根本原因。
朱可夫元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被平反,不仅如此,继勃列日涅夫之后执政的契尔年科、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等历届领导人都没给朱可夫平反。直到1995年5月,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朱可夫的名誉才被彻底恢复,他的大型青铜塑像被竖立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亲自为塑像主持了揭幕仪式。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转自西路
转发SIS军事天地
附:朱可夫生平
[size=5][color=#000066][b]1896年12月2日
苏联将领朱可夫元帅出生
[img]http://www.wst.net.cn/history/12.2/2909_120204.jpg[/img][/b][/color][/size]
1896年12月2日,苏联将领朱可夫元帅出生。
朱可夫是原苏联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活动家、卓越的战略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贡献,使他名垂青史,成为前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2月2日出生在离莫斯科不远的一个贫穷的小村庄,他的父亲是个穷鞋匠。9岁那年,朱可夫离开家乡,到莫斯科一家毛皮作坊学徒。他的吃苦耐劳和忠诚老实受到老板赏识,5年以后当上了师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朱可夫被征兵上了战场,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十月革命以后,朱可夫参加了红军骑兵,在保卫苏维埃的战斗中英勇作战,多次立功受奖,连连得到提升。至1937年秋,他已成为骑兵第三军军长。1939年,日军侵犯中蒙边界哈勒欣河地区,朱可夫受命前往指挥作战。这一仗不仅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充分显示出朱可夫的指挥才干。1941年,45岁的朱可夫出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兼苏军总参谋长。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悍然向苏联发动进攻。在苏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朱可夫曾建议在叶利尼亚组织反击,以防德军以此为桥头堡进攻莫斯科。基辅失陷后,朱可夫以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的身份赴叶利尼亚前线指挥反击,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的第一次进攻战役,重创德军的突击军团。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1941年9月,正当列宁格勒地区战事处于危急关头,朱可夫临危受命就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在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和列宁格勒人民的支持下,该方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使敌人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始终没有得逞。
哪里危机,朱可夫就出现在哪里。1941年9月30日,德军动用180多万兵力,1700辆坦克和1390架飞机,发起了对莫斯科的总攻。10月6日,朱可夫被任命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担负着抗击德军主力军团,保卫莫斯科的重大使命。经过激烈交战,红军不仅挫败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战役企图,而且使整个苏德战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次举世闻名的战役中,朱可夫作为拯救莫斯科的英雄而名声大噪。1942年2月,朱可夫被任命为西部方向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几个方面军参参加了几个意义重大的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突破列宁格勒封锁、库尔斯克战役和第聂伯会战。由于每战必胜,朱可夫被人们誉为常胜将军, 1943年1月晋升为元帅。
1944年3月,朱可夫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他率领部队以风卷残云之势扫荡德军,向前挺进。他们的速度之快使苏联新闻局无法及时准确地报道,有一次只好笼统地报道:今天解放了240个地方。为庆祝他们的胜利,莫斯科每天傍晚都要鸣放12 响到20响礼炮。同年9月,朱可夫调任进攻柏林的主力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
在他的指挥下,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德军大本营进攻,最终攻克柏林。1945年5月8日,朱可夫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在柏林接受了法西斯德国武装部队的投降,向全世界宣告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结束。
在艰苦的战争中,朱可夫始终所向无敌,而在战后复杂多变的政治风浪中却历经坎坷,沉浮无定。柏林解放后他担任驻德苏军总司令和德国苏占区最高行政长官,1946年,朱可夫回国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后又被调到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他性格倔强、豁达又喜欢自夸,处世作风大胆果断,工作方式独特并富有创造性。斯大林逝世后,他又于1953年3月出任苏军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两年后出任国防部长。1957年10月,又因政治上的愿因被免除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58年3月被迫退休。历史是不容歪曲的,人民不会忘记为保卫他们的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1966年朱可夫终于得以恢复名誉,并获得列宁勋章。1 974年朱可夫病逝。
[img]http://www.wst.net.cn/history/12.2/2909_120203.jpg[/img]
哈勒欣河战役胜利后的朱可夫(中立者)
[img]http://www.wst.net.cn/history/12.2/2909_120205.jpg[/img]
蒙哥马利元帅(左一)、艾森豪威尔(左二)、朱可夫元帅(左三)、塔西厄将军在柏林
yuyuanqing_hz 2008-1-19 23:21
苏联也只能算是个封建社会了,封建王朝经常发生的事就是要么全部肯定你要么全部否定你。
hangniba 2008-1-21 20:22
朱可夫元帅是在下最喜欢的盟军将帅,可惜了一代名将。
shuttle001 2008-1-21 20:46
朱可夫,胜利的象征啊,确实NB。不过吧仗打完了元帅就该歇歇了,去伏龙兹军事院校当校长多好,政治那摊浑水有几个军人能趟明白的,急流勇退才能名利双收啊:te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