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免费注册无需恶意攻击,有时间做点别的有何不好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红旗谱,中国地空导弹拾遗

zhuwa 2008-1-14 21:11

红旗谱,中国地空导弹拾遗

二战末期,为对空盟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纳粹德国军工部门陆续研发出了“瀑布”、“莱茵女儿”等多种型号的地空导弹。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两国以缴获的德制防空导弹和相关技术资料为基础,开发出了各自的第一代地空导弹系统,由此标志着地面防空作战导弹时代的来临。

红旗初展:从“红旗-1”到“红旗-4”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最早装备和研制地空导弹的国家之一。1956年3月,为了打击美国和国民党空军高空侦察机对大陆的窜扰活动,中国政府决定在空军建制内组建地空导弹兵。1957年10月,中国和苏联政府签订了导弹技术援助协定,按照协定,苏联向中国陆续提供了5套代号为C-75(北约编号“萨姆-2”)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和62枚导弹。1959年10月7日,空军地空导弹第2营在营长岳振华指挥下,在北京通县上空,使用3枚导弹,击落来犯的国民党空军装备的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1架,击毙飞行员王英钦,在世界地面防空史上首开使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河。

    在使用苏制导弹进行作战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仿制和独立研制地空导弹的尝试,从1960年到1968年的8年间,中国陆续仿制和改进了红旗-1/2两种型号的中高空地空导弹系统,并启动了红旗-3/4/41(后改称红旗-61)3种型号的研发工作,这5种型号的地空导弹系统一起组成了“红旗”家族的第一代。

1、红旗-1号中高空导弹系统

    苏制C-75地空导弹系统的中国版本。1960年,以一机部为主,国防部五院协同,全面开展了苏制C-75地空导弹系统的仿制工作。1960年8月,苏联撤走了专家,并停止了对仿制工作的全部技术援助,仿制工作一度陷入停滞。面对众多的困难,中国先后投入数十家军工企业,分片包干,展开了全面的技术攻关工作,仅在制导站仿制一个项目中,就先后整理审批了2.36万份技术资料,纠正了2.3万份设计图纸中的差错,并重新设计了570份图纸,解决了241个仿制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从1960年8月到1963年初,先后攻克各项技术难题数千项,1964年9月26日,仿制的导弹在发射试验中成功地击落了米格-15型靶机,10月6日,导弹成功地击中了中高空模拟目标。12月10日,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仿制的战斗弹初步定型,命名为红旗-1号地空导弹。1966年6月,仿制工作全部结束。通过这个型号的仿制,使中国防空导弹研制、生产、试验达到初步配套,科技队伍迅速成长,为走向自行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红旗-2号中高空导弹系统
从1959年10月至1965年1月,中国防空导弹部队用C-75型防空导弹多次击落入侵来犯的台湾空军美制高空侦察机及无人驾驶飞机。美台方面随即开始在入侵飞机上安装各种电子干扰设备,在全新的电子战环境中,C-75型导弹抗干扰能力差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面对严峻的电子战形势,急需研制抗干扰能力强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1965年4月,国防工办委托七机部组织各有关部门对改进设计抗干扰能力强的中高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进行了分析论证,确定了以红旗-1为基础进行改进的研制方案,并明确了研制分工:七机部二院负责型号总体技术方案和各分系统间的协调,139厂负责导弹试制,786厂负责制导站试制。同时,将这个型号命名为“红旗”2号导弹,任命陈怀瑾为总设计师,李波为副总设计师。和红旗-1号相比,红旗-2号导弹采取了几十项技术措施,以扩大作战空域,提高抗干扰能力,改善操作使用性能。为了稳中求快,确定将导弹和制导站分为两种状态:第一状态,主要增加导弹的射高和作战斜距,制导站主要增强反侦察、反干扰能力和确保测量精度;第二状态,进一步增加各种抗干扰措施并改善操作使用性能等。1966年底,红旗-2号导弹武器系统成功地通过定型试验。此后,中国又在红旗-2号的基础上改进出了红旗-2B、机动发射型红旗-2J等多种型号,甚至还以退役的红旗-2为基础改进出了我国第一种地对地战术导弹M-7,形成了庞大的红旗-2家族。

3、红旗-3号高空高速导弹系统

    60年代中期,为了对抗最新出现了美制SR-71型高空高速侦察机。中央军委决定加速研制高空、高速的红旗-3号防空导弹。1965年10月29日,国防科委召开方案讨论会,明确了红旗-3号导弹的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方案,确定由七机部二院承担研制工作,吴展、陈怀瑾先后担任总设汁师。为实现红旗-3号的战术技术指标,七机部二院在研制中共采用79项新技术,其中导弹33项,目的在于扩大空域,提高高空机动性能,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杀伤效率等;制导站39项,目的在于提高武器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加大作用距离,提高测量精度等;地面设备 7项,目的在于改善使用操作性能等。从1966年1月到1969年底,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先后9次进行了红旗-3号导弹的飞行试验,发射导弹23发。1970年7-9月,红旗-3号导弹转入设计定型飞行试验阶段。1974年5、6月间,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红旗-3号导弹拦截图强-1号高空、高速靶弹的试验,6月12日,按预定方案实施拦截,准时发射l发靶弹,制导站捕获目标后稳定跟踪,适时齐射两发红旗-3号导弹并首发命中。试验证明红旗-3号导弹武器系统具有拦截高空、高速飞行器的能力,至此,红旗-3号的研制工作全部完成。

4、红旗-41:漫长传说
中国第一种中低空防空导弹系统,研制计划最早在1965年8月由中央军委与红旗-3号导弹研制计划同步提出,1966年1月,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并改名为红旗-61号导弹,以体现六十年代的先进水平。同年3月,25所提出了武器系统的方案论证报告,随即展开了预研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967年,根据海军发展防空型护卫舰的计划,被为舰空导弹,并转由上海机电二局负责研制。和之前研制的红旗-1/2/3不同,红旗-61导弹在研制之初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基础,一切研制工作均要从零开始,直接增加了武器系统的技术复杂程度,再改作舰空导弹后,技术难度进一步加大,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研制工作进展缓慢,一直拖延到1976年12月,才完成了导弹在护卫舰上的部分试验工作,且未完全成功,随后又经10年技术攻关,到1986年12月才完成了导弹装舰及武器系统设计定型飞行试验。1988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红旗-61导弹设计定型,整个武器系统研制历时23年,堪称“漫长传说”。

    除上述4种型号外,中国在1968年还启动了红旗-4号高空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对于该型导弹,目前尚无详细的公开报道。针对美国高空轰炸机和高空高速侦察机的现实威胁,在整个60年代,中国地空导弹研发工作都主要集中在了中高空/中远程导弹的研制工作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上述导弹中在6、70年代仅有红旗-2号一种装备部队,这样,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地面防空系统主要还是以各型高炮为主,红旗-2号导弹为辅联合组成。

1968~1979:步履艰难

    1968至1988年,是中国国土防空形势最为严峻和地空导弹研制工作最为困难的一段时期。在国际上,中国同时被美苏两强所孤立,尤其是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远程航空兵及其装备的多种型号的中/远程轰炸机就成为了中国国土防空作战的头号假想敌。为了有效地对抗苏军的空中优势,中国在1971到1979年间先后开始了红旗-5/61甲/62/63(即后来的红旗-6号)4种型号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这一时期中国地空导弹的研制体现出了鲜明的“体系化建设”和“突出重点”的特点,因为负责中高空防空作战的红旗-2此时已经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因此中国在整个70年代基本没有再进行新的中高空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所进行的4个导弹项目中,除红旗-5号为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外,其他3种均为中低空/中近程导弹系统,按照中国军方的计划,这些导弹将和红旗-2号一起,组成覆盖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的,以地空导弹为主,高炮为辅的国土防空体系。

    由于技术基础薄弱和其他因素的原因,在1971年开始研制的红旗-62中低空防空导弹和1979年开始的第二代中低空防空导弹红旗-63的研制计划先后下马,因此在整个70年代开始研制的导弹中最终服役的只有两种——红旗-5和红旗-61甲。
1、红旗-5号单兵便携式导弹
1968年,中国曾计划独立研制1种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代号“541”,但该计划后来因政治原因而中途夭折。70年代初,中国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了苏制“箭-2”(北约代号SA-7)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样品。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决定以苏制箭-2导弹为基础,通过测绘仿制,开发中国自己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朱玉池、肖林先后担任总设计师,导弹代号“红旗-5号”,后改称“红缨-5号”。1982~1983年,红缨-5号定型试验工作完成,1986年,该弹正式进入部队服役。

    红缨-5号武器系统由导弹、发射筒、发射机构及地面电池组成。导弹长1423毫米,自重9.8千克,作战高度50~2300米,最大斜距4200米,可较为有效的对抗低空飞行的攻击机和直升机。在红缨-5号基础上,中国又开发了红缨-5甲全天候型等改进型号,该弹还曾出口国外。

2、红旗-61甲中低空导弹系统

    为了提高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在红旗-62计划下马后。197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以舰用红旗-61导弹为基础,研制陆基机动型中低空防空导弹,并命名为红旗-61甲导弹。研制工作仍由红旗-61的研发单位——上海机电二局负责,在上海机电二局的具体组织下,对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移植到陆上做了大量的分析论证和研究工作。经过研制单位的共同努力,制导雷达车、发射车,指挥仪和发控车相继研制成功,并于1984年11月通过了两次打靶试验考核,证明这些装备性能稳定、质量可靠。1986年4-6月,红旗-61甲导弹武器系统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设计定型试验,击落3架靶机,获得圆满成功。1988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红旗-61甲导弹设计定型。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红缨-5号和红旗-61甲的陆续服役,中国初步建成了一个覆盖不同高度、不同射程的地空导弹体系,地空导弹替代高炮成为了中国国土防空的主力,但受装备规模和预警体系的限制,中国的国土防空体系在这一时期仍显薄弱,主要装备的型号单一且技术水平已经严重落后。

1979年后:自研与引进结合

    1979年是中国地空导弹研制和国土防空建设的一个关键年份,这年7月,中国空军和军工部门在给中央军委《关于飞机和地空导弹生产等问题》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引进法国“响尾蛇”导弹技术,研制红旗-7号近程防空导弹的计划,并得到批准。中国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由此走上了一条自主研制和引进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全新道路。1984年9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确定将防空导弹列为近期重点发展的装备之一,除已经开始的红旗-7号的研制工作外,还将红旗-8号中程中高空防空导弹和红旗-9号远程高空防空导弹的预研工作列入计划,这3种型号一起组成了中国的第二代国产防空导弹阵容。
1980年,红旗-7号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1988年,该导弹顺利通过设计定型试验,并取了中国防空导弹史上4项重大突破:1、五发五中,5枚导弹击落4种5架靶机;2、首次双发齐射同时命中两架靶机;3、成功摧毁超低空飞行目标;飞行高度仅几十公尺的长空一戊(CK-1E)超低空靶机首次被直接命中摧毁;4、首次通过战术性能使用考核。目前,红旗-7号及其舰用型海红旗-7已经取代了老式的红旗-61和红旗-61甲,成为了中国陆军野战防空和海军舰艇点防空的标准装备。

    和红旗-7相比,发展稍晚的红旗-8号就没有如此的好运了,因为主要技战术指标无法达到要求,该导弹的研制计划最终只能黯然下马。和该弹命运相同的还有公开代号为“凯山-1”号的红旗-12导弹,虽然该导弹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公开,但至今尚未获得军方的订单。
至于1984年发展规划中的最后一个型号——红旗-9号远程高空防空导弹,再经过近20年的研制过程后,该导弹的海基型号“海红旗-9”作为中国海军052C型防空驱逐舰的主要武器,正式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序列。不过迄今为止,尚无空军地空导弹部队装备红旗-9陆基型的报道。除了以上型号外,中国还曾在上世纪90年代公开了代号为“FT2000”的大型反辐射导弹,亦有消息称该导弹的军内编号为红旗-11,但同样无该导弹已服役的报道。除了这些国产型号外,中国还在1992年开始,陆续引进了包括C-300PMU、道尔等俄制防空导弹,有外刊报道称中国已经将上述导弹的国产化纳入工作计划,并称国产化的C-300PMU1、C-300V将被分别命名为 红旗-15、红旗-18。国产化“道尔”则称为“红旗”17,此外,也有消息称俄罗斯参与了中国海军红旗-16型舰载近程防空导弹的研发,当然,这些仅是外刊的报道,是否属实不得而知。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空/海军目前已陆续列装了红旗-9/16等新型导弹,随着这些新一代导弹的陆续服役,中国的地空/海空“红旗”导弹已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和反辐射地空导弹系统齐备的武器系列。

ameng216 2008-1-28 20:01

S300有国产化吗?
红旗9应该介绍一下,最低射高究竟是多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旗谱,中国地空导弹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