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六浑 2007-12-16 14:37
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
在很多人印象中,二战中的日本军人个个都是亡命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日军中有一支以战斗力差而闻名的另类部队。 4Yd$RP
'Me(qpsq
xI8v'[3
二战中的大阪第4师团号称“皇军中第一窝囊废师团”。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在文章《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中,详细描述了第4师团的各种“佚事”。 \>+BvF
EC?U#!kv
大战前官兵集体装病 F>at^6^
uN6xOq/
大阪第4师团成立于18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贩走商组成,是日军中的资格最老的师团之一。这支部队下辖4个联队,配备了一流的武器装备,堪称日军精锐。然而它成立没多久,“窝囊废”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日军。 &sGLm~m#
@@|H8mP}H
第4师团并不是没有表现“勇敢精神”的机会。1933年,第4师团二等兵松井在大阪市中心闯红灯,结果和警察发生冲突。师团长寺内寿一为了“维护大日本皇军的尊严”,毅然带兵砸了警察所,史称“大阪Go-Stop事件”。第4师团在日本国内的“勇武”可见一斑。 >c.HH}O0W
XNkQ0o0
1939年,苏联与日本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地区发生战争。关东军下令驻扎在伪满洲国北部的大阪、仙台两师团紧急动员,增援前线。第4师团的出动命令虽然下达,却迟迟不动。原因是动员令下达后,师团内的疾病患者激增,放眼望去,满营都是因为五花八门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激动的日军联队长在狂怒之下,亲自坐镇医务室参加诊断,这才勉强组织好部队向前线进发,“联队长改行当大夫”的笑话也就此在日军中流传开来。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第4师团的士兵们又耍起了新的花招一一消极怠工。从海拉尔到诺门坎,第2师团走了4天,第4师团却整整走了8天,而且大量人员掉队。凑巧的是,第4师团先遣队到达前线的当天,苏日宣布停战。消息传来,掉队的第4师团官兵仿佛吃了大力丸一样迅速跟了上来,连留守的官兵也有不少“带病”赶赴前线,一边还在万分懊丧地抱怨居然没有机会打上一仗。 {>l`P{{y
/(bn+l}W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返程的时候,齐装满员、精神饱满的第4师团成了日军中最威武的部队,而率先赶到战场的第2师团却丢盔卸甲、伤兵满营。关东军负责新闻宣传的军官实在看不过去,提起笔把日军报纸呈上审查的《我无敌皇军第4师团威势归来》新闻标题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我无伤皇军第4师团威势归来》,拐弯抹角地嘲讽了这支软蛋部队。 s4>xh=PoJ
=JB1]b{|
6Q9S~YYq
成了日军的丧门星 Ib$?[
_95`w9
(1Ii86EP
其实,对第4师团的名声,中国军队早有耳闻。早在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就遇到过一支“奇怪的日军”。当时,面对日军合围,李宗仁指挥40万人的大军巧妙地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中国军队突围后已是人困马乏,重装备也丢失了很多,战斗力锐减。在过鲁苏皖边境一条公路的时候,疲惫的中国军队忽然发现路上出现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 lF!Iu.MM 9
]}dAm S/
因为部队已十分疲惫,中国军队发现敌军后惊惶失措,混乱地离开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区。奇怪的是,过了很久都没有日军追来。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惊奇之余派人打探,却见那支日军丝毫没有追击的意思,相反,日军还在公路两侧堂而皇之地烧起饭来。这支奇怪的日军部队正是第4师团的南进支队。 T13Jno
}4"T# [n#
由于刚刚跳出日军包围,形势仍十分危险,中国军队只好横下一条心,硬着头皮横穿公路而走,结果竟一路平安。从此,“大阪的日本兵不会打仗”的说法就流行开来。每次战斗,中国军队一听对手是大阪师团,往往士气大增,抢着和第4师团交战。刚到前线的第4师团猝不及防,接连吃了几个窝囊的败仗,甚至牵连了友军,以至于友邻部队向11军司令部抱怨:“有第4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因为敌军士气大振,也会打输……” XxE>KeP
L\X 2Olfz1
有一次,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不信邪,派第4师团在长沙会战中打主攻,结果第4师团一进长沙就被赶了出来,全线溃败。鉴于长沙会战中的表现,第4师团成了日军的丧门星。哪个军都不要它,大本营只好将其改为直辖部队。这下第4师团的兵有的吹了:“老子当兵就在甲种师团,开战时属于关东军精锐,仗打起来在11军还是精锐,最后11军装不下我们了,只好改大本营直辖……” VcR(9~
BA|*V[HBE
+46?+kKt
:HG5{zP
投降后在美军营前摆地摊 ]AzDkKj
Se-n#
第4师团虽说窝囊,但毕竟是甲种师团,老兵多。由于日军作战损失很大,亟需补充老兵,便不时抽调第4师团官兵补充到其他师团。当时,日军各部的临别致词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第2师团战况较好时就说“武运长久”;情况不妙时就说“九段坂见”(靖国神社在东京九段坂)。然而第4师团的官兵告别时,却常说“御身大切”,翻译过来,即“保重贵体”,或者干脆就是“保命最重要”。 _m|Tr*i8
)s4a<S c]
后来,日军在进攻衡阳和芷江时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战斗一开始,来自第4师团的老兵又故伎重演,从军官、士官到老兵纷纷入院,消极但合理地拒绝作战。当负伤的日军士兵到医院的时候,那些“养病”的第4师团前辈们还要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玩命啊?” Vtr5<:eEx
(}LLk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第4师团正在泰国的曼谷附近休整。与其他不肯接受战败命运的日军部队不同,第4师团的投降与回国进行得异常顺利。当全体面色红润、身体健康的第4师团官兵出现在日本港口时,本土那些营养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惊。统计下来,第4师团是日军南方军中战死最少、装备物资保留最完整的部队。美军对这个师团的评价是“爱好和平”。而第4师团回国后,也马上体现出这一特点来,回国后第二天,就有官兵跑到美军兵营前,整齐地摆开摊位,兜售起战争纪念品来。 x>=8~wIK
JgY#W1>
;v^1V+1:z
Cn>RUGoUsI
大阪人不愿当战争炮灰 Xi!`+N4
]DO"2r
第4师团为什么在日军中这样独树一帜呢?作家司马辽太郎认为,这是大阪的独特文化造成的。这个地方自古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与商业有关,对诸侯(即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不断和大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于是,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虽然在二战中,出身于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蛊惑,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为天皇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能不死还是不死。甚至第4师团内部还制订了所谓“无益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的“三不要”原则。 "~&d= f0m
v}AVIdR
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在《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的最后部分,对第4师团作了一小段总结,说得真是有几分道理:“如果日本的军队都像第4师团这样,大概中日之间也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