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x010 2007-12-2 14:46
“南阳事件” 粟裕一生中不多见的“污点”
粟裕第一次入浙作战是在1934年9月。这一年的7月,为了宣传和推动抗日,调动和牵制国民党部队,中共中央决定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四省边界地区开进。粟裕被任命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7月6日,粟裕率部从江西瑞金出发,于同年9月挺进到浙西南、浙西一带,并一度攻入常山县城,使在白色恐怖统治下的浙江人民深受鼓舞和振奋。
1935年1月,抗日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遭敌重兵围攻失败,粟裕率先遣队先头部队突破敌军封锁线到达赣东北苏区。2月,中央决定以先遣队的先头部队和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挺进浙江,开展游击战争。3月23日,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和刘英的率领下,翻越闽浙边界的仙霞岭,进入浙江江山。这是粟裕率先遣队挺进浙江半年之后再次入浙作战。4月下旬,在粟裕、刘英的指挥下,挺进师在庆元斋郎打退浙江、福建保安团和地主武装3000余人的进攻,打开了进入浙西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通道。5月上旬,粟裕和刘英指挥挺进师进入龙泉、遂昌、松阳三县边界地区,受到当地群众领袖和革命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快就开创了纵横百余公里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这是挺进师入浙后创建的第一块游击根据地。
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的斗争,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大震惊。甚至蒋介石从东南日报上看到粟刘共匪在自己的老家猖獗的消息,把黄绍宏臭骂了一顿。于是换兵遣将罗卓英出马,正规师现身,挺进师立刻坚持不住了。 于是突破封锁线,撤到叶飞的地面上,大家还算能够同甘共苦,叶飞待挺进师也不薄,而且还成立了闽浙边临时省委。
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之初,叶飞给刘英、粟裕一块地盘,刘英、粟裕给叶飞一些干部,双方关系是不错的。 但是,由于挺进师在应对罗卓英清剿中,元气大伤,没有能力在罗卓英还在清剿的条件下,打败敌人,恢复浙西南根据地。因此,刘英要求叶飞率闽东独立师,和挺进师一起打回浙西南,重建浙西南根据地。叶飞坚决反对,粟裕从军事的角度,也认为现在还不是力拼的时候,现在仍是保存力量时期,打回去未必适合。这就是后来刘英、叶飞出现意见分歧的根本原因。
其实,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和自己的山头,都有点“唯我独革”的味道。大家的分歧,就其本身来说,并不是什么重大分歧,是军事上很正常的分歧。只因与中央失去了联系,没有一个权威,因此,很难团结共事,略有个矛盾,立刻分裂,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粟裕支持叶飞的意见,不仅鼓动叶飞找黄道,而且他自己亲自也给黄道写信, 要求黄道出面摆平。 没成想,黄道跟叶飞所提的建议,却不是共事,而是闹分裂,劝叶飞率闽东特委从临时省委独立出去,还说以后在中央那里打起官司来,我给你们证明。这是粟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于是,叶飞作为闽东的地头蛇,在黄道的挑拨下,就要和省委闹分裂了。刘英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于是检讨自己的错误。但检讨没用了,叶飞执意要分裂。
从另一方面来说,没有中央统一任命,省委是“临时”的,缺乏权威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当时有电台,和中央能通上话,不论中央成立什么样的统一机构,如此一来,叶飞闹分裂,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黄道也绝对不敢劝叶飞分裂。 这个事件,充分证明了中央统一领导的重要性。 而实际上当时中央自己也面临张国焘的危机,自己都实现不了统一领导。
南阳事件,起源于正常的分歧,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对比之下,彭德怀当初在井冈山时,火并王佐部队,导致分裂,进而导致井冈山根据地的丢失,性质是相同的。 只不过彭德怀有股狠劲,不象粟裕那样为“德”不卒,既抓叶飞,又不在遇袭时,毙掉了事。
在智取叶飞的时候,充分表现了粟裕的性格。 只说了一句话, 说明粟裕不善于交流,然而整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其智慧, 且当机立断毙其警卫。 其性格上的弱点也是其与上处不好,统下也有不逮的原因。 对比之下,陈庚就好得多。当然,粟裕也不会投机,不会拉帮结派。但他与人为善,不记仇,不打击和他有矛盾的人,例如刘英和他矛盾很大,但后来刘牺牲后他主动照顾刘的老幼。
那么怎么来看待南阳事件呢?应该说南阳事件起因是主客军之争, 刘英的主意, 粟裕跟叶飞处的还可以, 否则后来叶飞也不会上当。 刘则和叶矛盾激化。然而,.粟和刘属于一个系统,一支部队, 再怎么粟裕也不可能站在叶方。 但是粟裕用正常的方式抓不住叶飞, 因为叶是地头蛇, 只能诱捕。 在逮捕叶飞时,赶来救驾的叶的警卫班长被一枪击毙,如果不是叶冷静,恐怕也被一枪击毙了。 这足见当时情况也是剑光血影。粟裕是真心要逮捕叶飞,而叶飞真的逮到了刘英处,粟裕如果为叶飞说情的话,是不是保得住?我看是没有希望的。 在那个年代里, 你不杀我,我就要杀你的, 大家都是为了革命而革你的命, 特别是经历了这么多次肃反的人, 每个人都认为对方是反革命, 自己是真革命。 因此叶飞逮到刘英处后被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也是苍天有眼,叶飞命不该绝,押送叶飞的途中,遇袭, 陈挺背着叶飞跳下悬崖, 得以逃命, 由此可以看出叶飞也是看透了如果被押送道刘英之处, 也是必死无疑。 粟裕不是故意放跑叶飞,而是没下毒手。 因为部署严密的情况下,若叶飞逃脱粟裕就开枪,叶飞还真不一定逃得掉, 粟裕的枪法可是百发百中。
南阳事件对粟叶都有一定影响。 这也算是粟裕一生中不多见的“污点”。 后来新四军重新成立时,陈毅对叶飞说粟当第三支队司令叶为支队副司令兼团长, 但是叶飞向陈毅汇报了南阳事件后,陈毅大吃一惊,于是粟降为二支队副司令,叶仅为团长, 而且两个人的部队不在一个支队。
南阳事件对粟一生的影响都非常大, 可以说是一块去不掉的心病,二让司令和这有关,后来的蒙冤也和这有关, 也是老毛说粟裕是坏人的依据之一。而这一事件的另一当事人叶飞则是开国上将, 对此也是没有忘了,后来在58年很很的搅了次混水,而且在其回忆录里面对此也是不吝笔墨。
1935年十月五日,刘英和粟裕等率领的挺进师在寿宁县境与以叶飞为首的闽东独立师第二次会师。双方在交谈中一致认为,如果浙江与闽东、闽北三个地区能取得密切联系,在战略上互相协调、互相策应,定可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基于这一认识,决定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临时省军区。由刘英任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粟裕任组织部长兼省军区司令员,叶飞任省委宣传部长兼团(少共)省委书记。
但是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之除, 就问题多多。 不仅刘英和粟裕有矛盾,而且还有浙南游击区和闽东游击区之间的矛盾, 其出发点则是山头主义。 在小集属于大集的情况下,虽然粟裕和刘英有些看法不同,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是一个“山头”的, 这就是以后在南阳事件发生时粟裕为什么很爽快的执行了刘英的指示,从这个意义上讲, 后来说粟裕是“被迫”对叶飞采取阴险的行动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当浙南游击区和闽东游击区之间的矛盾上升扩大之后,刘英想统掉闽东,出要把叶飞同志留在临的省委工作,藉以调离闽东, 并几次严厉批评闽东独立师不到白区开展游击战争,是右倾保守主义;要求闽东独立师离开闽东到浙西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根据地,叶飞和闽东特委绝大多数的领导同志,认为当前敌人大兵压境,如果独立师现在离开闽东,根据地很快就会垮台, 而且要闽东独立师离开自己奋斗多年的地方放弃地头蛇的位置, 也是不现实的。
粟裕向叶飞提出,只有和闽北地区取得联系,请黄道同志来主持建立闽浙赣临时省委,才有办法解决当前的矛盾,并建议叶飞设法抓紧与闽北游击根据地党的负责人黄道取得联系。不仅如此,在一九三六年二月间,粟裕碰到了闽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就写了一封信,托他带给黄道同志,希望黄道同志牵头,召集会议,商讨三个游击区今后的协同配合问题。
同一个时间(即一九三六年二月间),叶飞与黄道在福建郑和县洞宫山见了面。叶飞向黄道介绍了闽东和浙西南斗争的情况,提出成立闽浙赣临时省委,把闽东、闽北、浙西南三根据地统一起来并由黄道统一领导。但是黄道对自己任这样的职务,缺乏信心,认为没有中央任命,自己的领导,别人未必服从。另外,黄道建议叶飞的闽东与自己的闽北合并,成立闽赣临时省委。 而叶飞希望,自己的闽东特委,既属于合并后的“闽赣临时省委”,也属于原来的“闽浙边临时省委”。但是黄道却非要叶飞“划清界限”,非此即彼。 于是叶飞决定归前者。 除此之外,黄道还说鉴于目前情况,必须先由浙南、闽东两家自行对前段斗争、刘英同志的错误作出结论,然后才能研究建立闽浙赣临时省委的问题。
叶飞回到闽东后,参加了刘英主持召开的闽浙临时省委会议。刘英在会上听了叶飞关于与黄道等取得联系,建议成立闽浙赣临时省委的汇报后,满口承认自己有错误,只是不同意成立由黄道任书记的闽浙赣临时省委。虽然此前他自己也这样建议过。 刘英说,我们已经建立了闽浙临时省委,何必再建立闽浙赣临时省委呢?“还是我们这个摊子吧!错误我们自己纠正。” 并且提出由叶飞来担任闽浙临时省委书记。叶飞当然坚决拒绝,因为叶此时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脱离临时省委。于是闽东方面宣布退出闽浙临时省委。
之后,挺进师仍然留在闽东,因为浙西南还有罗卓英的18军在清剿,后来,到了1936年6月,广东事件爆发,18军撤到湖南,刘英和粟裕这才率挺进师回到浙西南。而在期间,叶飞并没有为难刘英等人,也就是说刘英、粟裕一直厚着脸皮呆在闽东,也真是难为一时了。到了1936年秋,浙西南根据地初步恢复了局面,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4月份的仇,秋天就要报了,于是刘英要粟裕把叶飞捉拿归案。
刘英私自以临时省委的名义下达了扣押、逮捕叶飞的手令:近日你(粟裕)要借一会面的机会将叶飞逮捕,派专人押解鼎平。这是省委的命令。任何影响、拖延此命令执行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对抗和分裂省委。监督执行的部队随后就到,望速决。
粟裕派人通知叶飞:到浙江庆元县的南阳见面,有要事相商。 这个时候的叶飞仍然以为粟是好人,就来赴宴了。太阳刚下山,挺进师为叶飞“接风”的宴会开始。 酒过三巡,突然“啪”的一声,摔杯为号, 夹坐在叶飞、陈挺两边的挺进师的干部“霍”地站起,转身扭着叶飞、陈挺的胳膊,把他们抓了起来。 叶飞带来的警卫班长见状,疾步从外厢房赶过来,大声问道:“为什么抓我们的首长?” 话未落地,一声枪响,便倒在血泊中。没有人提起说这是谁开的枪, 但是从设在厅堂的主席上的就座人员来看,有粟裕、许信琨、谢文清、刘达云、叶飞、陈挺, 只有粟裕有这样的利索手段。
随后粟裕地说:“这是刘英通知的,你们的问题要到省委去解决。” 说完,他便离开了。后来粟裕回忆到,刘英同志以临时省委的名义给我送来一封信,要我乘与叶飞同志见面的机会,把叶飞同志押送省委,并派来一支武装监督执行。这个命令使我十分震惊,不知道究竟又发生了什么问题,总觉得双方的矛盾应当在党的会议上来解决,不应采取对敌斗争的手段。但我未能坚决抵制,将叶飞同志扣押了起来。当时,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党内存在着混淆两类矛盾的做法,叶飞同志如被押送到省委实在是很危险的。幸喜在途中遇到敌人伏击,叶飞同志乘机脱险。而且事后,为了此事粟裕还备受刘英的批判, 最后竟发展到我们(指粟裕和刘英)在总的方面仍是统一的,配合的,但在各自活动的地区内则各自行动,而且互相之间心存戒备,每当必须会合时也各自带着武装,并且不住在一个房子里。
sdaqqfz 2007-12-2 15:15
我很喜欢粟裕。55年第他没有晋升我国的第一批元帅。我心里就很不服气。有几个战功还不及粟裕一半的却成了元帅。粟裕只能做大将的第一名了。看他在淮海战役,和华东战场的出色表现,真令人佩服。
[[i] 本帖最后由 shou926 于 2007-12-2 18:15 编辑 [/i]]
naziword 2007-12-2 19:19
这些历史还真没听说过,革命时期什么都说不清楚的,反正成王败寇
游兵 2007-12-2 21:25
内战不光荣,林彪,粟裕之类的"勇将"就不要再宣扬了,中共唯一在世界能受到认可的就是人如直刀的彭大将军了.
wkntnn 2007-12-3 09:13
唯一在世界能受到认可的就是人如直刀的彭大将军了.ONLY ONE?
yangshu12345 2007-12-3 12:3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tomjerrymike 2007-12-9 00:18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